一、互联网 100个创意发明想法
前几天参加敏捷大会,最大的收获乃是听到腾讯副总裁的这番回答,对这个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或者说重新陷入迷惑,也行。 腾讯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抄袭专家,创业杀手,甚至有说法,马化腾自己也有“喜欢慢人半步”的言论,所以似乎一切都已经有定论。 那天底下一位观众问及此问题,吴军的回答如下很精彩,凭记忆,有出入,请原谅: MP3是苹果发明的吗不是手机是苹果发明的吗不是平板是苹果发明的吗也不是微软做得更早。但是为什么没有人说苹果抄袭呢因为苹果每次“抄袭”过来,就将其发挥到极致,而发挥到极致,就不再是简单的抄袭。 本文不讨论这句话的正确与否,因为也不是本人说的,而是讨论这句话后面的商业智慧不是腾讯的商业智慧,而是这句话所反映出的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商业智慧,个人感觉如下: 1对大公司的启示:即使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对大型公司而言仍然很难,“抄袭”仍然是主要策略 最近20年的创新公司,几乎无一例外是学生开创的,或者说,那些资金雄厚的大公司,实际上很难简单地由人才资金而产生创新。 而这些创新的“小”公司,又多多少少有抄袭的成分,比如微软,比如诺基亚,比如,在他们之前都有图形操作系统,都有手机,都有笔记本电脑,而他们将其发扬光大。但是这几家公司后来好像就养尊处优了,也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他们抄袭了前者,可能在自己力量微弱的时候,会对前辈有一种敬畏之情,或者说谦虚的态度而成名之后,对后辈却缺少足够的敬畏之情。结果是能打败强大的前辈,却会被纤弱的后辈打败。 因此无论何时,都应该抱有敬畏之情,随时随地谦虚地抄袭后辈。这一点上腾讯和无疑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里边做得最好的,正好他们也是最好的且在上升中的互联网公司“上升中”很重要。 抛却其他恩怨不谈,“抄袭后辈”是老互联网公司的生存之道。 仅从这一点上,腾讯其实是一家很谦逊也很成功的企业,否则必将像诺基亚看着苹果崛起,微软看着崛起一样黯然离场。 2对小新公司的启示:将创意发挥到极致,防止抄袭 微软做DOS成名后,其实还是有“抄袭者”的,就是IBM本人。在大约95年的时候如果买IBM的PC我们那时候就认IBM牌子,买了不少,里边安装的是而不是,这个东西实际上是IBM对改动后的产物,说明IBM尚有心跟进操作系统但等MS抄袭了MAC,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做出Win95,IBM就再也不跟了。 重生的苹果在“手机界”应该算是个小公司,iOS之于塞班,之于N9X,都是小弟,随时会被跟进而灭。但将其艺术气质发挥到极致,“你可以跟我,但不可以超过过”,在消费电子市场,比别人晚3个月而且没有超越,就等于死。发挥到极致,就是在这么多强手的世界得以存活,而没有被抄袭的原因。 3怎样将创意发挥到极致 如果我们开了开心农场,联众游戏,,怎么能发挥到极致不让TX绞杀呢之前一直很困惑这个问题,因为想不出有什么可以让10个程序员打败100个程序员的方法,何况100程序员背后还有现成的客户。 直到听了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才豁然开朗。在3:30处他提到了当年如何学习书法及未来如何将其应用到工作中,而5:00之后的总结才是重点:书法并不会直接作用到计算机上,是它以及其他独特的经历,使其“离开了主流的价值观”从而成功,而不是书法本身,这个是重点。 在乔制作的时候,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就是“功能强大,更高像素,更快速度,更好信号”,而乔则设想一种精美的带着艺术气质的产品。 在盖茨设想操作系统的时候,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是计算机及操作系统是一种专业人员为专业工作而使用的东西创始人后来检讨了这一想法,并认为当年的确失去了很多机会,最近网上刚刚对他有个采访,而盖茨则设想“每人的书桌上有一台PC,而每台PC上运行着微软的操作系统”。 一个两个功能,一点两点奇思妙想,都是不能保证不被抄袭的,只有价值观层面的差异,才会导致竞争对手不会来抄袭,因为他们觉得不值得,或不认同。 说归说,笔者并不能为当年死去的公司指出价值观差异的妙招,只是在想如果他们当年曾经听过乔布斯的讲话,或许他们自己能找到。 但如果我们现在在创业,则还有机会想一想:我有何与众不同的价值观 备注:网上流行一个系列视频《人的一千种死法》,个人感觉公司的死法也差不多一样多,因此不是说有了价值观差别,就万事大吉了。在精美的商业模式之后,还是有上千个艰难枯燥的工作日的,需要有对价值观的虔诚追随才能达到目标,愿与其他创业者们共勉。 文章来源:陈勇的博客
|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互联网 100个创意发明想法、搜狗互联网 100个创意发明想法、360互联网 100个创意发明想法 |
二、100个创意发明想法
创意小发明,和没有专利好解决,但史无前例就比较难了,只能保证有用且市场上应该没有。 1尿不湿手套。采用好的隔水薄膜的冬用手套,可以让冬天打雪仗不湿手。 2防滑运动皮带,运动时不掉裤子。 啊,不能再说了,剩下的我还要在以后申请专利呢。 我们这可以,你有什么要求,发我
|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100个创意发明想法、搜狗100个创意发明想法、360100个创意发明想法 |
三、50个创新发明小想法
存在性的创新 (存在层面的创新行为) ●制造(或某种程度上的获得)新的衣物、银器、器械、照明用具等 ●在庭院中植树种花 ●修理房屋 ●为家里做(买、换)新家具 ●其他——引入你的存在状态中并改变了你的存在状的新事 人们建筑(购买、交换、种植、油漆、修理)各种事物,使家居生活、办公生活——他们的存在状态——变得不同。这是存在层面的创新。虽然许多人不认为这也是创新,但这是一种创新。 交流创新 (交流范围内的任何新事物) ●交流中使用短语或新的表达法 ●尝试新的音调 ●使用新词 ●练习新的形式的交流(如手势语) ●使用或发明新的俚语 ●提出新的语言(如L亚门霍夫发明的世界语) 人们在各种社会生活的层面上使用语言——组成并说出词汇和短语,以解决当下的问题。在他们所使用的新短语和句子中包含了个人的新体会、新思想、新感受和新的结论。他们把这种种的“新”通过各种交流渠道(声音、、收音机和电视等)传送给他人,他人则对接受到的“新”进行消化、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关反应。 每一个交流行为都会社会带来切实的变化,虽然有的变化很小,但总是个变化。有的变化则很大(如战争或革命),而这种巨变的原因也许源于一个用错了的词汇、一句冒犯的话或是一篇措词不当的文章。彼特•范克和玛丽•范克在《强力词汇使一切变得简单》一书中,甚至提到丢在广岛的原子弹是因为翻译官曲解了日本天皇的话造成的。交流上的“新”同其他任何形式的“新”和创新行为同等重要。 如果用数学方程式表示的话,我称这个层面为“创新×创新创新的平方创新。这里的“平方”是指物质的创新反映在语言符号或象征上,因此出现了物质和语言两个层面的创新。这个层面没有物体层面稳定,属于关系关联层面。 词汇或短语是创造的结果,但事实上用于交流时它已是一种创新了(创新的大小是另一回事)。 工具性创新 ●提供或接受新工具(新铲子、新电脑、新汽车、新手机) ●提供新方法、新技巧、新的行动规则 人们生产(发明、建造)新工具,然后卖给他人。个人和社会需要工具产出新结果:文件处理更快捷的新电脑、交流效果更好的新、性能更可靠的新汽车、熨烫更简易的熨斗、更清洁的牙刷等。这些生产出并为人接受(实现了的)工具有点像“3次方”创新——它们本身是新事物,而它们又能带来创新的结果。 如果用数学公式表述,可称这个层面的创新为“创新×创新×创新创新的立方创新”。这里的“立方”指的是工具层面的创新高于交流层面的创新——它又回到了物质上,是可触的,有形的实物。这个层面是指把新工具和新器具移交到使用者手中。 方向性创新(社会问题的解决) ●指导某一情形下运用工具的技巧 ●提供任一工具、知识或数据的社会方向性 人们总是在有意或无意中发现做事的新方法。工具很重要,但除此之外,必须从社会中获得使用该工具的环境、认识所需解决的问题、所需掌握的技能以及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 教育、训练和指导等都是将这种经验转移到社会中去的方法。上述种种方法都是移交方向性的新事物,那些产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人,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他们所进行的就是方向性的创新。他们通过个人的事例、课堂、工作33e4b893e5b19间、书籍、电视等途径向其他人展示这些方法,其他人则通过学习(消化这种新事物)变得更有经验。社会也因此效率更高。 用数学公式表述,可称之为“创新×创新×创新×创新创新的四次方创新”。这里的“4次方”指的是物质创新再次通过词语(符号、象征)、描述、图像、图表形式和对适用的情形、工具和行为的表述反映出来。现在创新又回到了意识状态,表现为关系性和关联性,但其中的关系更为复杂。这种创新是指向社会问题的。必须考虑到人的因素、他们的需求以及他们的困难等。 创新性的创新 ●报告(新的物理现象,如:科学领域) ●专利(新的技术,如:技术领域) ●出版(文章、书籍、杂志、期刊、因特网) ●广播(收音机、电视) ●各种艺术展(新的绘画、雕塑等) ●表演(戏剧、电影、音乐会) 总体来讲,这个层面的人是追求新事物的。他们渴望发现新的作品,实现新的转化。他们琢磨新的文章、新书籍、新的表演、新的展览和新的电视节目,并设法实现。这个领域中,生产和转化新事物的重要性昭然若揭,以至于它们干脆就被称作新闻:新闻报纸、技术新闻、政治新闻、新闻晚报。这是个发明、创造、版权、设计等的领域,发明家、科学家、作家、演员和记者是这个领域的主角。所有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诞生于这个领域。这个层面是职业创新家——新事物的创造者和转化者。 用数学公式表述,可称之为“创新×创新×创新×创新×创新创新的五次方创新”。这里的“5次方”是指创新又一次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专利、文章、书籍、展览、表演)反映和提供出来——每种形式的新事物报道都面对最广大的公众群体。 按照惯例,这第五个层面普遍认为是创新层面。而方向性的创新层面则较少认为是创新,工具性层面很少认为是创新。 比如,的发明者亚历山大•格里哈姆•贝尔名扬四海,载入史册,而的“改进者”——即使是实现了从到无绳的跳跃的人——尽管这个工具已是今非昔比,也只是无名小卒而已。在这个例子中,还是,没人关心它的原理——管它有绳无绳呢。看起来还是同样或接近同样的工具。附加的“无绳”一词可能使销量更大一些,但公众并不认为发明者是个天才。天才的桂冠仍然是亚历山大•格里哈姆•贝尔的。 交流层面则更少视为创新,不过新事物是在这个层面迸发的。交流的每一分钟都在诞生新的词汇、新的短语和新的表达法。人们发出会心的微笑,记住并重复这些新话语,但极少视之为创新。只有那些第一次出现在书面语中的新词汇是个例外。当这个词出现在词典中时,就可以追溯到它诞生的年月,有时还包括创造者。比如,从事肉眼看不到的放射X光的物质研究的玛丽•居里夫人,就创造了放射性这个词。 最后,存在性层面根本不被视为创新,除非某种存在环境的改变成了一种时尚,并以样房或杂志、期刊等形式出现时才被视为创新。否则,只有作为主人的你、你的朋友和你的邻居知道你得到了一样新东西
|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50个创新发明小想法、搜狗50个创新发明小想法、36050个创新发明小想法 |
更多关于互联网 100个创意发明想法 |
---|
更多相关:百度互联网 100个创意发明想法、搜狗互联网 100个创意发明想法、360互联网 100个创意发明想法 |